当前位置

首页 > 英语阅读 > 英语文化 > 试论英译中国特色词汇文化信息走失认知分析

试论英译中国特色词汇文化信息走失认知分析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3W 次
试论英译中国特色词汇文化信息走失认知分析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词汇 认知;文化 信息走失
论文摘要:文章着重分析了全球化语境下有中国特色词汇通过音译、直译、意译等方法翻译成英语时所出现的东西方认知差异和文化信息走失现象,并探讨可能造成的原因及后果,进一步强调了英译中国特色词汇时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一、引言
当今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方文化正相互撞击、交融,似乎地球村以不可阻挡之势可以侵吞民族化的一切东西。但无论怎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还是存在的,它们指中国本土特有的事物,在西方却无法找到确切对应物的一类词汇,当通过音译、直译、意译等方法被译成英文时总让人觉得只及表里,未人骨髓,其认知差异与文化内涵的传递远未能如愿,有时直接导致西方人的种种误解,后果不堪设想;或使其感到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严重影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本文拟就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译过程中所出现的东西方认知差异和文化信息走失现象以及可能的原因,探讨译者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对中国特色词汇进行文化等值翻译。
二、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
所谓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特色相比较而存在,一事物特色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另一事物特色的消失;所谓各有千秋,异彩纷呈,正是对事物不同特色的概括。中国译学界曾有许多知名学者讨论过‘·建设有中国特色、自成体系的翻译学”,被斥为有一定的片面性,忽视了中外译论的共通性。然而,中国特色词汇却被广泛认可,其英译甚至冠以“中国英语”的称号。1980年葛传规先生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1991年汪榕培先生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李文中(1993)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中国英语主要构成包括音译词、译借词以及独特的句式和语篇”。罗运芝(1998)简单概括为“中国英语是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
由此可见,中国特色词汇的英文表达已经像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一样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英语—“中国英语”。但是,由于中国特色词汇的文化内涵不是孤立存在的词汇意义,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且反映中华民族的信仰或情感。它不仅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或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有时带有一定的自创性和随意性,产生大量的信息走失,甚至造成误译。

三、英译中的认知分析
认知科学是一门高度推论性的学科,它从观察人们执行智能任务的行为开始,到作为行为基础的抽象心理机制理论化或模型化结束。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语言能力依附于一般认知能力。D. Sperber & D. Wilson在其著作Relevance: Communication & Cognition中从认知的角度定义了“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的概念。他们认为:“一个人总的认知环境是他所明白的一系列能感知并推断的事实构成的集合:这所有的事实对于他来说是显明的。一个人的总认知环境是由他的认知能力和其所处的物理环境所决定的。”(D. Sperber&D. Wilson, 2001: 39)
美国翻译理论家Eugene Nida(1993:152)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王佐良先生也认为“翻译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这说明翻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然而,中西方认知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差异往往会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或扭曲。因此,在英译中国特色词汇时常常找不到意义对等的对应词,在英语文化中出现了空缺现象。现通过几种常见的翻译方法来探讨中国特色词汇英译时的认知差异和文化信息走失。
(一)音译法(Transliteration)
在英译中国特色词汇的实践中,音译被广泛采用。一部分中国特色词汇的英文表达通常是根据中国普通话(由于历史原因,相当一部分是由我国北方方言和南国八大方言)发音直接转化而成的,有些则用音译加解释或注解的方法。
1.有关历史文化:秀才xiucai ,衙门yamen,大字报dazibao ,普通话putonghua,凤凰fenghuang等。翻译此类词语总是先借助音译,然而其特殊的文化内涵意义早已丧失殆尽,汉语拼音到了外国人那里,只是一些无用的符号堆积,决不会联想到懂汉语的人才明白的文人、官府、北方方言以及高贵等意象和认知语境,大概只有中国人自己才觉得这种音译算是最佳翻译。
2.有关文体娱乐:pips琵琶,erhu二胡,wushu武术,gongfu功夫,Tai Chi太极拳,Qigong气功,yang k。秧歌,weiqi围棋,mahjong麻将等。中国的武术和气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把它们介绍给西方并非易事,因为这些反映传统中国文化观念的词英语中根本没有。英美人可能说“martial arts",但它并不能传达出其作为在中国广泛流传的活动即能健身又能防身的特性。正是由于它的独特性和不可译性,常用音译“wushu"这一新概念介绍给西方人,但仍然让人感到不很完美。其它二胡、秧歌、麻将等音译,同样出现类似情况。因为外国佬没见过这些东西,他的认知脑神经是不会条件反射出美妙的乐声、奔放的舞步和有趣的玩法的,所以大量的信息在音译时仍被走失,这函待我们去观察,去探讨,用灵活的方法英译中国特色娱乐文化,使其遵循“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3.有关衣食住行:cheongsam旗袍、长衫,jiaozi饺子,chowmein炒面,won ton馄饨,Wu Liang Ye五粮液,Moutai/Maotai茅台酒,longan龙眼,litchi戊chee)荔枝,Dan幻ui(Medicinal herbAngelica)当归等。这些反映人们日常社会生活的词汇,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当音译成英文时在信息转换上会引起种种困难和问题,也决定了翻译中信息走失的必然性。音译“饺子”似乎比有人译作dumpling更能体现其文化内涵,但没吃过饺子的西方人恐怕很难想象出它的形状和美味,这是由于东西方饮食习惯认知差异所导致的。
4.有关风土人情:feng shui风水,the Ying-yang阴阳,kowtow叩头,Cantonese广东话l广东人/(形)广州的,Chingming清明等。“阴阳”和“气”等概念来源于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气”是一种运行于经络之间的生命动力,若译为“air"其意相差甚远。近年来,西方人已开始接受"yin-yang theory",但汉语拼音仍然无法真正传递其神妙之笔。
虽然通过音译而成的中国特色词汇英文表达有很多已渐为外国人接受并收人了词典,但由于民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加之不同的语言各有自己的词汇特点,因此,设想完全等值、毫无信息走失来音译中国特色词汇几乎不可能。若设身处地考虑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对这些词语可能产生的印象,就会发现没有文化背景的读者根本无法理解它们的含义。所以,译者有时不得不采用加注的手法以避免过多的认知扭曲和文化信息走失。
(二)直译法
直译包括逐字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和按字面意思翻译(literal translation)。此翻译方法局限性很大,因为逐字逐句翻译是十分机械和死板的,有时译者很难找到恰当的对应词,读者也就更谈不上对其文化内涵有深刻了解。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特色词汇和历史文化特色词汇的英译大多采用这种翻译方法。
1.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特色词汇的英译:四个现代化Fourmodernizations,一个中国政策One China policy,改革开放reform and opening up program,计划经济planned commodityeconomy,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family-contract responsibilitysystem。直译这些中国特色词汇明显有些牵强附会,不能完整传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政治文化内涵,使说英语国家的读者难以理解中国政府的英明决策,严重影响中国在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2.中国历史文化特色词汇的英译:四书Four Books,五经Five Classics,易经Book of changes,l、卦eight trigrams,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Cultural Revolution。由于这些词涉及到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宗教意识等形成的文化,因而表现出不同的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我们知道基督文化和西方哲学是构成英语国家传统宗教文化的主体,而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文化和以儒教思想为主、道教和佛教思想为辅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翻译这些历史文化词汇时,常出现信息走失现象,只能为中国人理解,西方人是体会不到其意义的。
(三)意译法((Explanation)
意译法就是按意思来阐释,在英语中又叫“freetranslation",其优点在于不拘泥于汉语的词法而对词语的深层意思和文化内涵进行翻译。请看下面的一些例子:气虚defiency of vital energy,甲骨文inscription sonancient bones,粽子apyramid-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in bamboo leaves,元宵small dumpling balls made of glutinousrice flour,华表an mental stone column used to decorateimportant building or public places.
上述这些反映文化信息内容的词汇,具有明显的汉民族文化色彩,在英美文化中是找不到相同的对应物的,在翻译时只有采取变通的部分对等的手法将其意译出来。“气虚”的翻译研究了该词所代表的中医文化内涵,而其它的“粽子”、“元宵”等的英译则体现了其外形特征及构成,“华表”的翻译则考虑了其功能。这种翻译西方人确实很容易理解,但仍不能忠实准确地传达中国文化和认知语境。比如中国人提起“粽子”、“元宵”,脑海里会立刻浮现端午节、屈原以及正月十五闹花灯的场景,而西方人从意译来的英文中只想到一些奇形怪状的食品。另外,汉语中用一两个字就能代表的词,说英语国家的人却要讲上长长一大串,累不累?可能中国人觉得非常可笑,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才真正用的吃力,这似乎并不是翻译的终极目标。
四、结语
翻译不是静态的,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依据不同编码对符号进行再解释的一个无止境的过程(Gentzler,1993 ;185 )。中外语言学理论都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肌肤,语言是文化的冠石,语言所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思想、习俗、情感等内容。中国特色词汇英译实践证明,只注重语义信息的传递而忽视文化信息传递的翻译,有时很难真实反映原语的思想。译者的任务不仅是替译语读者解读原语语言符号,而且还须破解原语非语言符号—认知差异和文化内涵。只转换语言符号,而把非语言符号信息照搬给译语读者的翻译有时难免不是信息走失的翻译。
译者只有精通英汉两种语言及其认知语境和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尽力克服中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选择适当的音译、直译、意译等方法,灵活处理英译中国特色词汇时出现的问题,使其尽可能达意、传神,才能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忠实地奉献给世界,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